《聚焦“四大国家战略”厚植高质量发展底色》系列报道之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建设见闻④
“氢”装上阵,如何挺进产业“新蓝海”
本报记者 赵娜 通讯员 冯志梁 武海
【资料图】
什么是氢能?它是指氢在物理与化学变化过程中释放的化学能,是一种清洁、高效、应用场景多元的二次能源,是连接传统化石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桥梁。
我市拥有哪些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氢能产业链项目怎样布局?又如何科学探索氢能产业发展的“蓝海空间”?
自获批国家级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后,我市便开始积极谋划发展氢能产业,初步形成了制氢、加氢、储氢等全产业链条,对推进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氢能交通示范场景这样打造
“现在的公交车密封性更好,驾驶起来更加轻松,不用再像以前需要提前打火热车,冬天也很少出现故障。”9路公交车司机孙晓丽谈到氢燃料电池公交车时赞不绝口。
氢燃料电池公交车是氢能源服务我市百姓日常生活最常见的场景。我市的氢能车曾让人刮目相看,张家口冬天气温经常在-10℃左右,崇礼的最低气温达到了-30℃左右,燃油公交车冬天行驶到一半突然“趴窝”的情景并不奇怪。而由亿华通研发的氢燃料电池发动机可以实现-35℃低温启动、-40℃低温存放和停机自动保护。在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服务于崇礼赛区的623辆氢能车,经受住了考验,既为运动员们提供了舒适的乘车环境,也为氢燃料电池汽车能适应极寒气候的运行条件提供了很好的佐证。
不仅如此,氢能源车的使用也向世界交付了一份绿色成绩单。据市氢能与可再生能源研究院燃料电池汽车数据采集和监测中心数据显示,北京冬奥会期间,张家口赛区累计加注氢气94.3吨,减少碳排放1414.5吨,相当于种植6.8万多棵树的吸收量。
截至目前,我市已投运氢燃料电池公交车444辆,载客超7033万人次,安全运行超2400万公里,已成为国内氢燃料电池公交车运行数量最多、最稳定的城市之一,在全省率先迈入氢能源公交时代。
同时,国内首批20辆氢能源物流快递车已在下花园区、涿鹿县投入运行,该车型采用我市氢能科技自主研发生产的风冷型氢燃料动力系统,计划前期示范运行达300辆,打造了国内首个“氢进万家”的示范场景。
氢能全产业链这样布局
随着交通成为张家口氢能利用的首个落地场景,围绕氢燃料电池汽车这个圆心不断延展产业半径,我市氢能全产业链布局雏形初显。目前,张家口已建成创坝站、纬三路站、东望山站、太子城站及太子城撬装站、崇礼南站及崇礼南撬装站、崇礼北站、西山产业园等9座加氢站,加氢能力每天约7.9吨,可满足本市用氢需求。
在市交投壳牌新能源有限公司中控室内,工作人员正通过电脑远程监控平台实时监控氢能生产链上的每一个环节。从纯化水房到电解车间、压缩车间,利用坝上风能产生的“绿电”资源,通过电解水制氢装置,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氢气,经过分离纯化后压缩充装至管束车中,再输送到加氢站,供应氢能车辆使用。
来自可再生能源的氢被称为“绿氢”,这里正在实践“绿电”制取“绿氢”。张家口市交投壳牌新能源有限公司运营总监陈舒明说,该项目设计规模为20兆瓦,产氢量4000标准立方米/小时。目前,该项目日产氢量约为8吨,年产氢总量约为2800吨,年产液氧约为22800吨。该项目是迄今为止壳牌所有绿氢项目中产能最大的项目,也是目前国内仅有的三个商业化规模的电解水制氢项目之一。
随着我国不断提高对可再生能源的消纳利用和加大氢能发展,未来电解水制氢的比例将大幅增加,预计到2030年,电解水制氢预期能够达到20%;到2050年,电解水制氢将超过化石能源制氢成为氢气的第一大来源,达到70%以上。陈舒明介绍,张家口有丰富的风电和光伏发出的绿电资源,跟化石燃料、工业副产制氢比,虽然电解水制氢成本较高、占比很小,但全程无碳排放,是真正的“绿氢”。结合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长远看,“绿氢”发展前景更好。
截至2022年年底,我市先后培育和引进了亿华通、海珀尔、河北建投、交投壳牌、厦门金龙等氢能企业19家,项目涵盖氢能制储运加、燃料电池系统、整车和创新平台等,涉氢项目40项,完成投资35亿元。
氢能市场竞争力这样提升
2021年年底,我市牵头的省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实施方案获财政部等五部门批复同意,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建设的是一个氢能产业集群,包括氢燃料电池车交通应用运输企业、燃料电池制造企业、整车制造企业、氢气储存运输企业等上下游企业。
为了发展氢能产业,我市不遗余力,诚邀以院士为智囊核心的清华团队,创建氢能与可再生能源研究院,获批建设国内首家省级氢能产业创新中心,为我市的氢能发展建言献策。300多页的《氢能产业政策汇编》凝聚的更是市委、市政府的决心,它包括了《氢能张家口建设规划(2019—2035年)》《张家口市支持氢能产业发展的十条措施》《氢能产业安全监督和管理办法》《张家口“十四五”氢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等多个文件。
虽然我市氢能产业起步较早,政策环境较好,发展较快,但也面临着应用场景狭窄和制氢经济性的制约。如何拓展氢能使用场景,降低制氢用电成本,我市一直在努力探索中。
市发改委副主任尹旭光介绍,下一步,我市将加大项目引进力度,加快关键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加强多元化示范应用、不断培育和壮大产业链条,提升产业链竞争力。利用国创中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离网制氢项目,积极探索降低绿氢成本到具有竞争力的水平;继续积极探索大规模绿氢制备和储运,为市场提供高质量、低成本的零碳燃料和工业原料。
关键词: